三年不飲洞庭水 笑我行歌江海來
訪湖湘文化巨子傅熊湘唯一健在的女兒九十六歲的武漢大學醫(yī)學部教授傅苓女士
十多年前拜讀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湘文庫叢書之 《傅熊湘集》時就一直想在傅先生老家醴陵能尋訪到他的后人,但多方打聽卻無消息,。近日終于在武漢見到了傅先生唯一健在的女兒,,武漢大學醫(yī)學部九十六高齡的傅苓教授。傅苓教授見我們一行專程從老家醴陵來看望她很高興,,說到父親傅熊湘,,她老人家也異常興奮。她說 只可惜父親死時一九三零年我才兩歲,,對父親沒有太多直接的印象,。都是后來聽母親和哥哥姐姐們說才逐漸對父親有了認識。
傅熊湘先生出生于醴陵北鄉(xiāng)的一個耕讀世家,,1900年為父親傅潤荄侍讀淥江書院時就顯現(xiàn)出超人的聰穎和才華,,深得山長吳德襄先生的賞識。后他與寧太一,、卜世蕃同享吳門三杰之美譽,。轉入麓山書院后他與同窗砥礪學問,交流思想,,學業(yè)優(yōu)異深得王先謙老師的欣賞,。青年時代的傅熊湘正處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家民族內患外擾,人民生活苦難不堪,。傅熊湘滿懷報國熱忱積極參加反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活動,,他參加同盟會后與寧太一創(chuàng)辦 《洞庭波》雜志及主編 《競業(yè)旬報》宣揚革命,鼓吹反清排滿,。后來他又與柳亞子,、陳去病等創(chuàng)立享譽同盟會宣傳部美名的南社。他誓言:“三戶滅秦跡猶在,,千秋霜氣未銷磨,。”充分表達了他推翻清朝帝制的壯志豪情,。他創(chuàng)辦和經辦的學校有二十多所,,創(chuàng)辦和主編過的報刊達三十多個。無論是辦報還是辦學都表現(xiàn)出他悲憫天下的文人情懷,。他滿腹經倫卻堅守經世致用的理念,,用所學之長踐行于社會。他還是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創(chuàng)始人,,他是民國圖書分類法探索與突破的第一人,,他將經典單列一類,用多重綱目構建,,貫通古今,,融合中西。他對家鄉(xiāng)醴陵情有獨鐘,,他是淥江石拱橋的主要倡修人之一,,康有為的題字也是他設法取得。他為醴陵瓷業(yè)撰寫的瓷經也被中國大百科全書收錄,。他還擔任過醴陵湖南模范窯業(yè)工場的總經理,。他也出任過很多官職,湖南省署秘書,、沅江縣縣長,、三十五軍參議、安徽省民政廳秘書兼棉稅局長,,他為官多年卻沒有購置田地,,在那納妾成風的社會他始終與元配夫人潘君覺相愛如一,就連居家的房產也是父親早年置辦,,他過世后的喪事還是靠友人出資操辦。 《鈍安行狀》一文記載:先生家素清貧,,歷以借貸活,。他漂泊海外,,行走大江南北。雖是才高八斗,,立萬揚名,,卻不為名利所羈絆,豪邁灑脫,。正如他寫的 “三年不飲洞庭水,,笑我行歌江海來?!彼麨榧胰俗鞒隽税駱?,與夫人一道建立了良好的家風。
傅苓教授回憶說,,祖父于父親去世前一年逝世的,,家里所剩財產也不多,日子過得更加窘迫,。家里原有七兄妹,,有一哥哥早年夭折,父親去世后又有兩個姐姐病逝,,所剩大姐紹莊,、二姐紹萱、哥哥業(yè)葵和我,,我原名叫紹芝,。年長的姐姐和哥哥只好在外做零工補貼家用,家中還有一個癱瘓在床的老奶奶,。最艱難時母親把父親留下唯一值錢的刻有他筆名君劍字樣的金戒子也去當了,,母親為此傷心了很久。大姐紹莊在父親在世時就因無錢升學,,讀完初中后就輟學了,,后輾轉去望城教小學,僅有的六塊銀元錢工資都寄回補貼家用,。日本人進犯醴陵時把縣城南門居住的房子也炸毀了,。一家人只好寄居到鄉(xiāng)下親戚家或父親生前朋友的房子。一九四七年我讀高中時,,父親生前好友劉謙主修醴陵縣志,,特邀我利用課余時間做縣志的謄抄工作,賺些報酬以補貼家用,。
母親為了活下去把家里值錢的東西都當光了,,有天對我和二姐紹萱說:女人還是要自立,不能只依靠丈夫,。我看仁濟藥鋪的生意不錯,,總有人來看病,,以后你們去學醫(yī)吧!也能積德行善,。二姐紹萱和我分別于四六年,、四九年以優(yōu)異成績雙雙考入了湘雅醫(yī)學院。二姐大我兩歲,,畢業(yè)后分配到了河北醫(yī)學院,,經過她多年的努力奮斗,她在藥理學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在國內藥理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她是醫(yī)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二零一五年去世,。哥哥業(yè)葵大我七歲,解放前就考入南京中央大學,,主攻英語專業(yè),。他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參與了反饑餓,,反內戰(zhàn)的活動,。解放后他分配到長沙一中教書直到離休,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他也獲得桃李滿天下,。
傅苓教授一九五五年于湘雅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哈爾濱醫(yī)科大學,,不久又派往北京蘇聯(lián)紅會醫(yī)院進修一年。她丈夫藍世源先生的父親藍運東是黃埔一期生,,國民革命軍預備第十師參謀長,,陸軍少將,一九三七年參加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殉國,。藍世源也是她在醴陵的中學同學,,他于一九四八年考入武漢大學,后分配到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工作,,從事電機專業(yè)的科研與教學,,也是教授職稱。他倆于一九五八年在武漢安家,,各自忙于事業(yè),。傅苓教授從哈爾濱醫(yī)科大調到湖北省醫(yī)學院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后主攻消化內科的研究工作,。一九八一年被國家選派去援助非洲阿爾及利亞的中國醫(yī)療隊,,在援非的三年工作中以精湛的醫(yī)術和良好的醫(yī)德獲得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好評,同時也受到組織的嘉獎。八零年評為副教授,,八五年評聘為醫(yī)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yī)學會湖北省和武漢市分會消化專業(yè)學科委員會委員,。退休后又被單位留用多年,七十二歲那年她賦閑家中開始學習國畫,,通過二十四年的勤奮學習與不懈堅持,,她的花卉蟲鳥國畫已達一定技術水平與思想境界。去年,,武漢大學醫(yī)學部退休辦還特地為她老人家主辦了個人畫展,。盡管她現(xiàn)在的待遇大為改善,但她依然居住在單位九十年代分配給她的舊房子里,,生活依然簡樸,,對金錢物質很淡泊。她不愿談及她工作中曾取得的成績和榮譽,,也不愿談及她工作中曾遇到的困難和生活中的曲折磨難,。她說:我也不知道自己今天能活到九十六歲,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走,。好好的面對每一天,,不給別人添太多麻煩,好好的活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