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兩岸·故事酒吧
左宗棠與淥江書院
淥江水不舍晝夜,,向西流去。經(jīng)歷過明清巨變的醴陵,書院文化在乾隆年間走向成熟。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淥江書院的重建。
乾隆年間,,醴陵先后又建立了江東,、近思兩座書院,,重建了淥江書院,。影響最大的是重建于乾隆十八年的淥江書院,。在知縣管樂的倡導下,醴陵人在青云山的朱子祠旁,,以淥江書院的名字繼承了這塊土地上全部的文化傳統(tǒng),,接過了朱子傳經(jīng)布道的擔子。道光年間的知縣陳心炳以城市喧囂不宜治學為由,,將淥江書院移建于今址(西山書院舊址),。這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環(huán)境幽靜,,清爽宜人,是讀書人求知識,、做學問的好地方,,醴陵學子從此過上了“百里鶯啼喧晝暖,六齋燈火破春眠”的治學生活,。
道光十七年(1837),,25歲的舉人左宗棠來到了淥江書院,出任山長,。左宗棠用審時度勢,、吞吐古今的膽識和才具,為這塊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名教樂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淥江書院,,他第一件事就是整肅院規(guī)和督勉教風學風。他以朱子的“灑掃,、應對,、進退三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作為院規(guī)考察學生,,視生如子,。從修身齊家入手,進而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育人目的,,左宗棠抓住了教育的實質和根本,。緊接著,他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刪削了子史經(jīng)義中空洞的說教,,而增加了輿地,、兵法和農經(jīng)等課程。
在左宗棠出任淥江書院山長的第一年,,這個失意書生獲得了快意人生的機緣,。兩江總督陶澍閱邊到江西,告假回湖南老家安化省親,,途經(jīng)醴陵,。在下榻的縣公館門前,一副對聯(lián)讓這位兩江總督怦然心動:
春殿語從容,,
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
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對聯(lián)洋溢著對陶澍的贊賞和敬佩,,并寫出了陶澍一生中的曠世之榮——道光皇帝曾14次召見陶澍,并親筆為他幼年讀書的印心石屋題寫匾額,。如果這副對聯(lián)只是讓陶澍欣賞,,那么走進公館后又一副對聯(lián)則讓他大為開懷:
一縣好山為公立,
兩度淥水俟君清,。
花甲之年的陶澍心花怒放之余,,連連詢問兩副對聯(lián)的作者是誰。聽說是一位25歲的舉人后,,陶澍沒有興趣面對地方官員的工作匯報和富紳豪客的高檔宴請,,當即提出要見左宗棠,并派自己的輿馬去接,。
氣宇軒昂的左宗棠來了,,愛才的陶澍一見傾心,決定推遲歸期,,與素昧平生的年輕人促膝長談,,縱論天下大事。左宗棠不失時機地提出要做陶澍的學生,,陶澍欣然應允,,并提出與左家結秦晉之好,將自己才五歲的獨子陶桄指給左宗棠為婿,。
左宗棠的不朽事業(yè)由此起步,。后來的故事,大凡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左宗棠成就的曠世偉業(yè),,既源于淥江書院的機緣,更少不了淥江書院培養(yǎng)的人才的支撐,。他出任陜甘總督,,先后有淥江書院門生數(shù)十人跟隨效力。這些弟子們在左宗棠的調教下,,個個都有犁庭掃穴,、揮斥千鈞的膽識和豪氣,著名者有廣東提督,、統(tǒng)帶水師張拔萃,,甘肅提督余明發(fā),閩浙副將,、鎮(zhèn)威將軍林傳榜,,三品銜分省補用道張云級……
1861年,左宗棠率軍馳援祁門,,道經(jīng)醴陵,。醴陵文武官員匍匐郊迎,左宗棠僅頷首而已,。當見到淥江書院的學子們前來時,,左宗棠卻立即翻身下馬,與之握手,,攜行十余里,,談笑風生。左宗棠對淥江書院的感情,,深厚如斯,!
年輕的左宗棠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趣向統(tǒng)馭著古老的淥江書院,那種“一意干將去”的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學風,,深深影響著近代的醴陵學子,培養(yǎng)了醴陵人喜歡干大事,、能夠成大局的膽識和氣魄;造就了百里同心,、萬民興教的民氣民風;形成了開放務實,、經(jīng)世濟用的教風學風,。
近代的淥江書院名噪湖湘聲聞海內,醴陵在兩千年的文化積淀中,,終于迎來了一個人才井噴時代,。翻開中國近代史,可以看到寧調元,、程潛,、李立三、左權,、蔡申熙,、陳明仁,、湯飛凡、黎澍等眾多醴陵人以“持之不疑,、行之不悔”的湖湘精神活躍在不同領域的最高層面,,他們是中國近代歷史天空中璀璨的群星,閃耀著令后世驚艷的光芒,。
淥江書院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停辦,,改為淥江高等小學堂。此后多次更名,,昔日的學術活動不再,,粉壁黛瓦馬頭墻靜隱于西山之腰,日漸斑駁,。只有山腳的淥江水,,淺吟低唱地流過左家洲,流向文筆峰,,訴說醴陵深厚的歷史文脈……